由此可见,虚实夹杂是血管性痴呆的病理特征,补肾与祛邪二者兼顾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思路,通过益气活血通络法补虚、化痰、祛瘀并用,从而使痰瘀化消则窍开络畅,脑髓得养,神安智生。 3典型病例 刘某,男,72岁,家住河北唐山,因患者头晕、反应迟缓1年多,近日逐渐加重,于2011年5月13日来诊。家属代诉:患者1999年检查为脑动脉硬化、供血不足,自2004年上半年开始出现头晕、头痛、记忆力明显下降、时常丢三落四、自私、固执、反应迟钝、走路不稳、不知大小便、生活基本不能自理、既往无特殊病史。检查:T36.6℃、R20次/min、P85次/min、BP160/100 mmHg;神志清、表情呆滞、目光无神、流涎、语言不利、说话颠三倒四、反应迟钝、步态蹒跚、记忆力及理解能力差、判断及定向能力明显减退,时有幻听,幻觉、答非所问、头颅五官端正、心律齐、两肺呼吸音稍粗糙、腹软、无压痛、反跳痛、肝脾肋下未触及、肠鸣音正常、四肢欠温、神经反射无异常,舌质暗淡、舌苔薄白、脉沉细。头颅CT检查:双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脑梗塞,脑萎缩。常规检查:血:RBC:4.32×1012/L、HB:144 g/L、WBC:14.7×109/L。血脂:TG:1.70mol/L、CE:2.2 g/L、HDL-C:0.35 mmol/ L、LDL-C:3.25mmol/ L。西医诊断:(1)血管性痴呆;(2)脑梗死,中医诊断:呆证(痰瘀阻络,髓窍失养)。治疗:应用益气活血通络法,组方:黄芪30 g,鹿角胶30 g,熟地15 g,制首乌15 g,枸杞30 g,远志30 g,山药30 g,当归15 g,地龙10 g,红花10 g,酸枣仁30 g,川芎12 g,丹参12 g,菖蒲20 g,益智仁30 g,水煎服,每日早晚各1次,15 d为1个疗程。辅以针刺等理疗治疗。2个疗程后患者原有走路不稳、语言不利、流涎、失眠、记忆力减退、丢三落四等症状明显好转,嘱患者再服用2个疗程,三诊患者走路平稳,双腿有力,定向力明显恢复,知道大小便,生活基本上能自理,续服2个疗程以巩固疗效,随访1年患者各方面疗效明显。 4小结 血管性痴呆多继发于中风等脑血管疾病,病情复杂,临床表现变化多样,病程长,呈渐进性,同时易夹杂其他病症。属于本虚标实之证,本虚以久病气血两虚,肝肾不足为主,标实则为痰浊内生,瘀阻脑窍,神机记忆受损。虚、痰、瘀互结阻络贯穿疾病始终;基本病机为脑髓不足,神机失用。肝肾不足,气血两虚为本病发生的基础;痰瘀互结,阻滞脉络,酿生浊毒,败坏脑络脑髓,为本病发生发展的关键,治疗当从其根本着手,兼顾标证,补肾益气为主,配合活血祛瘀,化痰通络,方能标本兼治共奏其功。本病病程较长,以辨证论治为主早期综合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,延缓疾病的发展。在中医日益发展的将来,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药治疗必将取得重大突破。 参考文献: [1]李涛,田桂杰,韩景献.血管性痴呆的中西医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[J].中西医结合心脑管血病杂志.2008,6(3):333-336. [2]蔡春华.加味左归丸治疗肝肾阴虚型老年性痴呆31例[J].江苏中医,1994,15(11):9-10. [3]周霞.健忘证防治方药的中医文献研究[D].山东:山东中医药大学,2002. [4]关东升.益肾化浊、祛瘀逐痰法论治血管性痴呆[J].中医研究,2013,26(8):6-8. [5]韩桂华,常明华.涤痰化瘀填精益補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[J].辽宁中医杂志,2005,32(1):45. [6]张利平.通窍健脑汤治疗血管性痴呆 35例[J].中医研究,2009,22(4):23-24. [7]周端求,周广青,杨铮铮,等.启智胶囊治疗老年痴呆80例分析[J].中医药学刊,2003,21(2):239. |